着苏雅、骆一鹤等五四文学社的成员,也坐着英答、唐胜男等戏剧社的社员,还有铃木洋子、迈克这些留学生。
“八嘎1
铃木洋子语气认真。
随着沈丛文、汪曾其先后的两篇文学评论,对方言的质疑批评,立刻就烟消云散。
“………”
此时在场的所有人,都有一个共通点:
………………
“方老师这篇里的邮递员父亲,给七婆、给山里的村民,以及给儿子的爱,非常动人1
围坐的人群中,有人反映了不同看法。
苏雅和白若雪互看一眼,不禁感慨。
“可是1
“对对对,我也是这么想的,太平淡了。”
“方老师1
“《那山》写的确实好,但这些报纸杂志拿来跟《边城》比,会不会有点太捧杀了?”
“因为小说里有着能感动我们的东西,都是日本社会正在流失,甚至已经失去的东西。”
一下子,众人面面相觑,半信半疑。
白若雪站在未名湖畔,捧着杂志朗读。
铃木洋子情急之下,脱口而出。
白若雪、苏雅她们听着,渐渐才了解到如今的日本,人情淡薄,家庭关系紧张,父母不管孩子,亲戚不照顾亲戚,而且整个社会,对弱者、对失败者没有同情心,甚至落井下石。
《那山》不错归不错,但相较于方言以往的作品,没有《大秦之裂变》的气势和格局,没有《潜伏》、《暗战》的立意和巧妙,虽然有着和《牧马人》、《山楂树之恋》一样的共情和细腻,但不能说是“江郎才颈,也至少是“平平无奇”,失去了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。
骆一鹤左看看,右看看。
都是方老师的书迷和拥趸。
“如果把方老师的作品全部翻译,传入日本,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们,卖得最好、评价最高的,不是你们说的《大秦之裂变》、《潜伏》、《山楂树之恋》,而是这本小说。”
白若雪解释说,铃木洋子家里从事的就是出版行业,她本人也是为了学习中文,以便中日文学翻译,才来到华夏留学。
“我觉得是因为矛盾冲突不够剧烈。”
“啪啪。”
铃木洋子一本正经地说。
编辑部里,王硕递上稿子,“《海鸥的故事》,我已经改好了,您再给掌掌眼。”
“这么多天,总算改得能见人了。”
方言接过一瞧。
“真哒?1
王硕如死灰般的眼里燃起光,欲哭无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5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