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论据,一被说到台湾岛素不属于大陆就没有底气。但其实台湾和大陆之间的历史联系历朝历代几乎没有中断。从三国以后,隋、唐、宋、元都有大量相关史料记载,只是这些史料都被放在各种文书的角落,没有人专门整理几乎不会被注意到。
而王文龙现在把这些冷门史料一一列出,整篇文章直接就占了一个版面,寻报一刊发就引起福建震动。
此时开海和近海的争论已经在朝中有一定声量,这篇文章立马就被开海派当作有利证据主动传播,这篇文章飞快走出福建,进入江南,甚至一路北上。
王文龙写出此文时,已经是万历三十二年的腊月,而文章传到江南便已经入了万历三十三年。
万历三十三年正月,太湖。
由太湖进入松江府的航道虽然还是湖面但是却十分拥挤,正月赶着北上的漕船以及赶着开年到南京去买卖的商船堵在一起。
一艘打着翰林院庶吉士官牌的小船缓缓向东而行,新科进士张鼐正在船上翻看散文,突然就听见外边传来书船的叫卖声。
“卖抄报了,卖抄报了,新科进士徐子先《光学初探》,福建名仕王建阳《中华文明入台史》……”
听到徐光启的名字,张鼐便有些感兴趣,万历三十二年殿试放榜,松江府有两名新科进士,一个是张鼐,另一个就是徐光启。
徐光启高中之后就留在京城当翰林,而张鼐却以父亲生病为由请假返回故里照顾老父。
张鼐的家庭并不富裕,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阴阳学世家。
他的伯父张烈曾经考中进士,但是张烈三十一岁就过世了,于家族经济没什么补益,因为张烈中进士而无后,张鼐在张烈死后就被族中过继给他做儿子。而张鼐的亲生父亲则因为家庭贫困,所以早早入赘于青浦陈家。
出生于这样的家庭,张鼐去京城科举时根本雇不起随从,手下长班还是在考上进士之后于京中招募的。
张鼐的长班听不懂书商的口音,还是张鼐掏出十几文钱对他说:“去那书船上买徐子先和王建阳的文章。”那长班答应一声才去了。 很快,那长班便拿着两张纸钻进书棚,张鼐接过纸对他说:“剩下的钱赏你了,去外边候着吧。”
虽然进京赶考之前张鼐只是一个穷家的后生,但是如今高中进士,张鼐对于自己未来的“钱途”已经丝毫不担心,花钱习惯也自然改变。
在这年头有进士功名就是踏上了飞黄腾达之路,张鼐回松江府随便打点秋风都可以把日子过得十分滋润,而且张鼐也已经下定决心如此做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4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