嘛把这个烫手山芋又转嫁到海贸之上?偏偏说的还有点道理,这就更麻烦。
好在这篇文稿是常州诸生发出来的,那地方天然就带着政治正确,顾宪成、高攀龙的名字都在聚奏名单之下呢,攻击王文龙的言论倒是没有多少。
而小商人也不是没有后台的——一些地方官员甚至觉得这文告之中的办法不错。
他们表示让皇帝去收海商的税吧,能把地方上的矿监税吏和重重钞关撤走就是善莫大焉。
后续的讨论也基本上在这个框架里打转,吵来吵去没有结果,倒是让王文龙的名字被许多人知道。
正如当年徐渭替胡宗宪写《进白鹿表》被嘉靖皇帝称赞之后瞬间天下扬名一样。
读书人的文字被皇家赞叹绝对是一等一的扬名办法,伴随着天下议论,王文龙的名字像长了翅膀一样转瞬间飞遍九州,想不被人注意都不可得了。
……
徐学聚走进《旬报》编辑部的时候王文龙正端着饭碗边扒饭边看报纸。
新一期的《旬报》即将发行,王文龙和众编辑全都待在编辑部里加班——《旬报》已经成为这时代少有的需要定期加班的单位。
“藩台大人请进,用过饭了吗?”
“还没用,就在这里搭伙吧。”徐学聚走进屋中,递过一封文书,王文龙瞅了一眼就知道又是八百里加急。
“徐学聚道:这是沈阁老来的信,询问建阳该如何应对此时局势?”
这就是王文龙名气陡然攀升带来的结果了,他的文告在朝中引起议论纷纷,争论实在太大,各个官员处理与他相关的意见时都需要再三斟酌。
沈一贯和徐学聚都是浙江兰溪人,沈一贯干脆利用私人关系,直接把问题问道王文龙这里,也是对王文龙尊重的意思。
王文龙连忙放下碗,擦了擦手接过。
“大人稍坐。”上次沈一贯的信好歹是给徐学聚和王文龙写的,而此时这封信经由徐学聚之手直接写给王文龙。
沈阁老来的信啊,王文龙也必须重视。
徐学聚也不催促,与王文龙对桌而坐,王平保去给徐学聚叫饭。
现在《旬报》编辑部里头自己开设了小厨房,煎炒烹炸都能来得,不一会儿饭菜就上来了,伙食不错,今天吃的是煎海鱼、蚵仔汤、老酒蒸猪肉、地瓜干饭。 徐学聚一边等待着王文龙思索一边吃饭,他的吃相很有派,吃秋刀鱼都要将骨头唆溜干净然后一根一根放在盘子里。
半晌之后,王文龙才抬头道:“谁也没想到这篇文章能够传开,估计过不了多久热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4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