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4章 偷票房
当多部影片同时上映,如何更加科学地排片,对于影院经理而言,是一件相当伤脑筋的事情。
决定排片的因素有两点,电影自身的影响力、以及票房预估潜力。
进口片会参考国外上映的成绩,系列电影会考虑前作的票房。
非系列电影会根据主创人员、影片制作团队、影片的宣传等情况综合考量。
除此之外,影城所处市场影迷的电影喜好程度、同类影片在所处市场的历史票房情况,以及与同档期其他影片的对比,也是判断依据。
先预估全国可产生票房,分解到地区可产生票房,最后再折算成排片占比。
不仅如此,排片费也是考虑因素之一。
如果将电影视作商品,那么,电影院就是观众获得这个商品的渠道。
想要商品获得更好的展示位置,以及更多的展示机会,自然就要支付一定的渠道费用。
在院线电影市场,这个渠道费用就是所谓的排片费,看片方舍不舍得让利。
这些是上映前的准备。
等影片正式上映,特别是首日票房出炉。
后续如何调整排片,有一个相对简单的判断依据,就是上座率。
但仅看上座率,有时也不全对。
比如在情人节当天,无论排什么电影,上座率都不会差。
饥渴难耐的青年男女们只需要一个借口。
至于是什么片子,并不是特别在意,只要不是烂的太过分。
所以这也是为什么,儿童向进口大片《地形历险记2:神秘岛》,在情人节当天票房能爆涨,而《鸿门宴》也会选择这個档期。
不可否认,上座率的确是辅助影院做出排片决定的一个重要数据。
但是考虑到某些特殊原因,以及每个厅的大小不一,座位数不同,只看上座率显然会有偏差。
因此影院经理通常会参照一个数据,排映产出比。
排映产出比=票房占比/排座占比。
票房占比=某电影单日票房/总票房。
排座占比=某电影单日座位数/单日所有座位数。
排映产出比等于1时,表示该电影的排片符合市场需求。
大于1时,代表排片低于市场需求,因此需增加排片。
而当排映产出比小于1时,排片供过于求,影院就应该缩减该电影的排片。
2月14日情人节结束。
当晚,影院经理复盘当日销售数据时,《超时空》的排映产出比绝大部分都远远大于1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1页 / 共6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