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认为是《戏说乾隆》,90年代港台剧。
其实不然,真正带动辫子戏这股风气的是李翰详。
李翰详,50年代就在香江出名的大导演,他本人是辽宁出生,在京城长大,他的自我身份认同更多是京城人。
早年被学校开除,南下到魔都从事电影行业,随魔都电影业逃难到香江。
五六十年代,由于大陆的黄梅戏,特别是天仙配火遍全国。
他就抄了越剧梁祝的词儿,用黄梅调拍摄电影《梁祝》,一举奠定大导演的行列。
70年代以后,因为事业不顺,李翰详改拍三级片和辫子戏,没错,早期的辫子戏,如果按现在来划分,其实是三级片。
实际上包括内地第一部辫子电视剧《宰相刘罗锅》,也存在这个问题,很多卖肉桥段。
辫子戏最初能火,就是利用老百姓的猎奇心理和“窥淫癖”。
从李翰详到《宰相刘罗锅》,都大篇幅介绍“选秀女”“后宫侍寝”此类内容.
之后才是京城曲艺的各种稗官野史、单口相声、戏说秘史。
比如孝庄和多尔衮睡了没有、雍正改没改诏书、雍正是不是被吕四娘剁了脑袋、鬼子六和慈禧有几条腿、慈禧有多爱荣禄、慈禧珍妃婆媳矛盾。
这些东西是老京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,相声曲艺从业者多半指这个吃饭。
而李翰详作为老京城人,对此类可谓信手拈来。
到了80年代,他来内地拍摄《火烧圆明园》系列。
这个系列才是是内地辫子戏的开创者。
由于《火烧圆明园》在内地的成功,反作用于港台,八九十年代港台拍摄了一堆跟风的辫子戏,里面的内容大量抄袭李翰详70年代的辫子戏电影。
随后内地电视剧也跟风《戏说乾隆》《清十三王朝》这类剧,批量生产清宫秘史剧、戏说剧。
比如《刘罗锅》《康熙微服私访记》《纪晓岚》。
作为辫子戏的开创者与集大成者的李翰详,他是京圈代表。
虽然逃难跑到了香江,但是80年代回到京城,又立即和侯宝林等京城曲艺干部建立了深厚联系。
现在京圈的大佬、最大的古董商马未度,80年代还跟在李翰详屁股后面转呢,是李翰详教会他如何玩古董这门生意.
所以呢,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,京圈也更偏向于拍摄辫子戏。
这年头京圈是老大哥,数十年来,内地辫子戏久盛不衰。
也间接培养了一大票清剧观众。
陆远摇摇头:“辫子戏受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