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一大圈,合理怀疑是丫自己p的图。
随后,沈藤给他看了一段话剧视频,叫《乌龙山伯爵》。
大体内容是,沈藤饰演的男主谢蟹中奖数百万,去取钱时遇到不靠谱的银行经理和更不靠谱的一群劫匪。
在一片混乱中,他被莫名其妙地误认为是劫匪和杀人犯。
为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,他急中生智,向其中一位男儿身女人心的劫匪k嫂表白。
k嫂是一个喜欢男人的跨性别者,在外形上兼具男人的凶狠和女性的阴柔。
谢蟹的表白,让他感动的稀里哗啦,拿着钱远走韩国,整容成大美女玛丽莲(玛丽饰演),回来寻找谢蟹。
劫银行时,知道真相的人相继遇害。
谢蟹y因此被警方通缉,逃往乌龙山,生存三年,意外找到劫匪团伙的犯罪证据,想要复仇。
恰逢玛丽莲变身归来,两人再次相遇.
陆远大致猜到开心麻团队的想法,和邓朝俞白眉类似,话剧ip改编电影。
话剧改编为电影,理论上具备较高的可行性。
商业电影的结构往往遵循开端、转折、危机、结局的四段式布局,而话剧的经典结构也同样包含四幕戏。
这使得两者的节奏相似,为转化提供便利。
单单从这一层面来看,话剧改编电影的难度要小于文学改编电影,甚至小于电视剧与网剧的电影化。
一部话剧出现之初,导演提出大体思路,随后所有演员在一起完善它,进行集体创作,会经历多次排练与修改,通过内部试演进一步打磨。
一个原本只有四分潜力的剧本,在排练结束后,能提升至六分,甚至更高。
再经过长时间的舞台演出,根据观众的反馈,剧本会不断得到完善。
这样的成熟作品,一旦搬上大银幕,成功率会非常高。
这是陆远愿意投资《分手大师》的重要原因之一,可以视为他在话剧ip电影化上的一次探索和尝试。
但以上是最理想的状态,并不意味着任何话剧都适合改编成电影。
话剧和电影存在天然的亲缘性,让两者很容易实现转化,道理没错。
但它们毕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,在他看来,《乌龙山伯爵》就不适合改编。
首先话剧强调假定性,电影更注重写实性。
相比电影,舞台的包容度更大,无论多夸张的包袱和疯狂的创意,都不会让人产生质疑。
换到电影上,却行不通。
舞台上的夸张会被大银幕进一步扩大,最终导致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4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