臣以为,被打倒了,就再也站不起来了。”刘吉这番话让文华殿里非常的安静,其实这番话有点大逆不道,南宋把天下亡在胡虏手中,朱元璋从一个破碗开始,再造中华,的确再次站了起来。
但这种天命所归,再次站起来的神话,真的可以再来一遍吗?被打断的脊梁,真的能再次挺起来吗?
朱元璋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,还是一种幸运的偶然,显然刘吉甚至认为,这是一种幸运的偶然。
毕竟泰西的罗马,真的没有闪电般归来。
“胜利者一定不会被审判,甚至不会被道德谴责。”朱翊钧沉默了片刻,总结性的说道。
“陛下,臣以为,应当严格限制采煤、焦炭、钢铁、造船、蒸汽机、种鸡、菌种等生产技术的外流。”张居正听了半天,出班俯首说道:“如果可以的话,永乐大典简要本三十二卷,也不许译文海外刊行。”
张居正早就是极端保守派的头子了。
他不止一次反对大明皇帝过于激进的政令,而且还颇有成效,他既不开放,更不包容,甚至排外,他认为所有的蛮夷,永远都维持在没有完成国朝构建的地步,才最符合大明的利益。
这样一来,大明就可以永远从海外强取豪夺,承担大明革故鼎新的代价。
“之前的禁令只限制铁马,现在要扩大了吗?”王崇古面色犹豫的说道:“铁马这个还好控制,但是这造船这件事,大明要对外销售船只,泰西的红毛番们,拿到了船,也可以照猫画虎,即便是画的不像,也可以一点点的补全。”
王崇古觉得这么封锁其实没什么用,因为泰西可以通过逆向工程,学会制造大明的货物。
张居正立刻说道:“能拖一日是一日。”
沈鲤坐直了身子,左右看了看,才开口说道:“我觉得元辅的提议是极好的,何必呢,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,理当如此,有限制,比没限制好。”
“我赞同。”张学颜作为新的阁老,表达了他的意见,大明官厂可是大明国朝收入的主要构成,技术领先一日就能多赚一点垄断的利润。
工部尚书汪道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,他笑着说道:“其实王次辅担心的事,一般不会发生,因为泰西购买了大明的五桅过洋船,时至今日,都无法仿造,依旧需要重金从大明购入。”
“只要大明有意识去保密,想要全部学会,那得百年时光了。”
“比如丝绸,泰西拿了大明的生丝,织造的丝绸,实在是一言难尽,大明生丝禁令、丝绸出口后,泰西、南北美洲,所有的丝绸作坊,全都关门了。”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5页 / 共8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