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还以为要很多人呢,原来才十几个而已。
别说省城的作家,单单杂志社的编辑就有这么多,小事儿!
当即豪气顿生,“说来听听。”
陈凡揶揄地看着他,“就选这个?”
何青生撸起袖子,点了点他,“就选这个。”
“好。”
陈凡干咳一声,说道,“其实很简单,作协以前不是经常举办文学创作学习会吗,你找人把以前的一些资料翻出来,剔除一些不必要的东西,挑选出真正的干货,哦,干货就是有用的意思。
然后改编成写作教材,做成可以函授教学的那种,课程名称就可以叫做‘文学创作函授班’。”
“文学创作函授?”
何青生满脸古怪地看着他,“这样就能一年赚几十万?”
怎么没见其他哪个函授学校一年赚几十万?
陈凡笑了笑,“具体能赚多少,要看您这边准备安排多少人来干这个活儿。如果只有几个人,肯定只能赚得少,但是应该也能有个几万块。
要是安排的人多,十几万、几十万,绝对没问题!”
他这个主意可不是空穴来风。
80年代初,温州的《文学青年》杂志社,搞了一个文学函授创作中心。
这东西如果只在本地区办,是招收不了多少人的,能凑几百个就顶天了。
虽然当时心怀文学梦的很多,可绝大部分都是叶公好龙,或者说在当时的人看来,文学创作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,许多人因为自卑、或者畏惧身边人的眼光,总不敢去追梦。
所以为了招生,当时这个函授中心就想了一个办法,在《文汇报》上面打一个招生广告。
文汇报那可是全国发行的大报,每日发行量都有好几百万,而且受众又正好将那些文学青年囊括在内。
结果怎么着?
爆了!
广告打出去,原本只计划招收2000名学员的函授中心,不到一个星期,便收到一万两千多封报名信。……信里还夹着10元的学费。
按照当时的寄信速度,估计这些全都是包邮区的文学爱好者。
随着时间延长,报名人数飞速涨到两万多人。
吓得函授中心紧急开会商量对策,一边再次打广告,宣布招生名额已满,求求不要再寄报名费啦。
另一边抓紧时间退钱,甚至将原定10元一年的学费退了一部分。
因为人太多,账上的20多万真的吓到他们。
就一个地级市的文学杂志,曾几何时见过这么多的钱?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4页 / 共6页